八九七章 如释重负(1 / 2)

三国第一强兵 鲈州鱼 1778 字 2个月前

“恭喜主公,贺喜主公!古人云:刚不可久,盛久必衰,这句话想必正是应在了那王鹏举身上!经此一役,青州军百战百胜的神话终于告破,盛极转衰亦不远矣!”

“如今那王鹏举定然已是进退维谷,无论他如何选择,形势的逆转却再无变更余地。任他如何悍勇,又岂能从主公设下的十面埋伏中脱身?”

“论勇悍,鹏举小儿仗着年轻气盛,或许稍胜主公半筹。可论及用兵沉稳、坚韧,就差的太多了!若非主公一直坚守,令其攻不破我军防线,那徐元直也未必会急于求战,最终落得如此下场。正所谓:暴风劲雨过,云开见月明呐!”

就在青州众将慨叹命运无常,为徐庶抱屈,为西线战场的前途感到忧心忡忡的同时,虎牢关内的气氛,却有了翻天覆地般的变化。

曹营众谋士一扫先前的颓丧,热情洋溢的围在曹**身旁,无一不是满面红光,各式赞叹、恭贺更是不绝于耳,大有农奴翻身把歌唱的架势。

仔细想想也是,狭义来说,是中原大战开战以来,广义来讲,时间或许可以上溯到初平元年在洛阳之时。从那时起,王羽和他的青州军就像是一座大山似的,沉甸甸的压在曹**的头顶,随着时间的推移,越来越沉重,直至让人透不过气来。

比起那个口口声声是王羽宿敌,彼此之间却没发生过实质姓军事冲突的孙策,曹**面对的可是王羽的正面压力。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,才能明白,那是怎样一种沉重到极点的压迫感。

想想青州扩张的速度就知道了。

初平元年,王匡还是中原诸侯之中最不起眼的一个,却一根筋的往最危险的枪口上撞,内忧外患,覆亡只在旦夕之间。等王羽接手后,指东打西,竟是给他硬生生的闯出了一片天地,成为那场讨董大战之中的绝对主角。

就是从那时起,曹**就有了成为配衬的趋势。

等到王羽回转泰山老家,半年内扫平黄巾,全取青州,一年内攻灭袁绍,进取河北,随后南征北讨,占徐州、定淮南,威凌江东,横扫塞北、辽东!短短数年之间,实力就像是吹气般膨胀起来,从泰山那个弹丸之地,变成了横跨半壁江山的庞然大物!

在这个过程,但凡是敢于正面阻挠的人,基本上都粉身碎骨了,就算能勉强保住姓命,辛苦建立的势力也是土崩瓦解。就算那些只是暗中下点小绊子的人,也一样没落下什么好处,及时收手倒还无妨,一直不屈不挠的人,到最后,下场也不比那些正面抗衡的人强多少。

而曹**差不多是唯一的例外,他一度正面与王羽抗衡过,结果折了大将曹仁和上万精锐;后来他以阻挠为主,结果却没有多大收获,反倒在王羽的反击中损失惨重。除此之外,他还是王羽主要盯防的对象,青州军虽然一直没向中原方向大肆扩张,却一直对曹军保持着不间断的军事压力。

如果以倒在王羽战车车轮下的那些煊赫的名字来衬托,曹**能有今天这般成就,已经算是足以自豪了。无论是四世三公的袁绍,宗室之首的刘岱、刘虞,都不是曹**从前可望项背之人,势力也是一个比一个庞大。

那些人都倒下了,曹**却坚持至今,而且势力还一直在扩张之中,足以证明他的本领。

可是,曹**的目标不是超过从前的对手,而是问鼎天下,他最后必须要越过王羽这座高山,他身上的压力该有多大?可想而知!

这场大战只打了两个来月,曹军无一胜绩,在各条战线上节节败退,唯一可以称道的,就是暂时撑住了,没有一下被打死……

这是何等卑微的目标啊,曹**都不好意思拿出去和别人说。但在世人看来,却对曹军的韧姓,和曹**用兵的稳健大加赞赏,公认他是仅次于王羽的名将。

只有处于曹**的位置上,才能真正体会到,面对一个近乎高不可攀对手,使尽浑身解数都无法拉近差距,是一种什么样的煎熬。

坚持至今,转机终于出现了!

尽管还不能说是大局已定,只是曙光闪现,可面对的对手是王羽,这样的转机已是弥足珍贵了。累积多年的压力一朝宣泄出来,众人表现出来的欣喜欲狂的状态,半点也不为过。

面对众人的恭贺和奉承,曹**全然不为所动,只是连连跌足懊悔:“只恨不听奉孝忠言,当机立断的发动全军追击,如果现在已经咬住了青州主力,这场大战就真的是胜局已定了!”

曹**不是在矫情,他是真有以头抢地的冲动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