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19章 矛盾(1 / 2)

帝国风云 闪烁 1770 字 21天前

显然,在一九四五年的上半年,瓜分英国是同盟国集团最重要的事情。

事实上,如何处置英国,准确的说是谁充当占领军的主角,还关系到了同盟国集团能否继续存在下去。

表面上,矛盾主体是德意志第二帝国与意大利。

关键就是,德意志第二帝国曾经承诺让意大利参与攻占英国的作战行动,并且答应在战后与意大利共同管理英国。问题是,在英国突然宣布投降之后,意大利舰队的重要性大幅度降低,而德意志第二帝国则想利用这一点,压制住意大利,让意大利无法在战后的欧洲充当主角。

结果就是,德意志第二帝国反悔了。

当时,德意志第二帝国给出的理由是,英国是在本土没有遭到直接攻击的情况下向同盟国集团投降的,因此德意联军并没有攻打英国本土,德意志第二帝国也就没有必要兑现之前做出的承诺。

显然,这个理由极为牵强。

不可否认,英国确实是在本土遭到攻击之前投降的,但是导致英国投降的直接原因是制海权落入了德意联合舰队手里,使英国丧失了保卫本土的基础,因此本土遭到攻击也就无法避免。说得简单一些,如果没有意大利舰队,就不可能夺取北海的制海权,哪怕意大利舰队没有参加多佛海战,也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,甚至是导致本土舰队出港作战、并且进入多佛海峡的主要原因。更重要的是,如果没有意大利舰队,就算公海舰队在多佛海战中打了大胜仗,德军也未必能够攻打英国本土。

显然,在迫使英国投降的关键性因素中,就包括了意大利舰队。

这样一来,意大利就为迫使英国做出了重大贡献,也就有理由要求在英国获得利益,即获得占领区。

问题是。意大利有能力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对抗吗?

不可否认,在这场大战中,意大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,但是从重要性上讲,意大利并不是集团中必不可少的成员。

同盟国集团中,必不可少的只有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。

也就是说,意大利在同盟国集团中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,特别是到了大战后期。当胜利在望的时候,意大利的地位就更低了。

事实上,在大战期间,意大利军队的表现也算不上出色。

比如,在北非战场上,意大利军队就被英军打得落花流水,等到德军出马,才算稳住了阵脚,并且取得了随后的重大胜利。在其他战场上,意大利几乎没有做出贡献。只是在德俄战场上投入了大约三十万兵力。

显然,在德意志第二帝国高层看来。即便没有意大利,他们也能取胜。

这样一来,德意志第二帝国自然会处处排挤意大利。

至于战后的欧洲格局,意大利的影响力就更加有限了。

大战已经证明,战后的国际秩序由国家的综合实力决定,而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相比,意大利简直是微不足道。

到大战结束的时候。意大利的综合国力连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四分之一都不到。

根据双方政府的统计数据,在大战结束后的第一年,意大利的工业规模仅相当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五分之一。工业产值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六分之一,农业生产规模也只有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三分之一。此外,在技术领域,意大利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差距更大。在看不见的软实力方面,比如政治影响力,外交关系等方面,意大利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差距有如云泥。

显然,德意志第二帝国根本就不会把意大利放在眼里。

根据后来披露的资料,在一九四四年底,德意志第二帝国就针对战后的欧洲秩序制订了一份极为宏伟的计划。这其中,关键就是打压意大利,不让意大利成为欧洲强国,只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同盟集团内的一个重要盟友。

为此,德意志第二帝国自然要阻止意大利在获取红利阶段坐大。

问题是,德意志第二帝国并不甘心成为欧洲的霸主,甚至不甘心成为西方的霸主。

当时,在德意志第二帝国高层,有一种共通思想。这就是,在经历了两次规模浩大的世界大战、付出了极为惨烈的代价之后,德意志第二帝国理应取代英国与美国,成为唯一的世界霸主。

这下,问题来了。

事实上,在英国投降之前,德意志第二帝国就已经沦落为同盟国集团中的老二,头号强国的位置已经被中国夺去了。

根据战后公布的数据,从一九四二年开始,中国就成为了同盟国集团中的纯输出国,即中国输出的战争资源超过了从集团中获取的资源,而这主要就集中在中德军事贸易中,即中国提供给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军事物资要比获取的多得多,德意志第二帝国已经转变成为纯输入国。

这一点,在战后就反映了出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