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0章 开打(1 / 2)

帝国风云 闪烁 1766 字 21天前

第一百三十章开打

北大西洋上,进行的是看不见的战斗。

六月十日凌晨,远东的炮声,把全世界的目光都吸引了过去。

战后,军事界把德俄战争与中俄战争统称为“大陆战争”。严格说来,到一九四一年六月十日,大陆战争才全面爆发。

当天凌晨两点左右,中国陆军同时在远东与中亚越过中俄边境线,向俄军发起进攻。

在此之前半个小时,中国驻俄大使向红俄外交部递交了断交书与宣战书,并且焚烧了所有机密文件。两天之后,中国外交人员离开了红俄,借道德意志第二帝国前往瑞士,并且在绕过大半个地球之后,于七月初回到国内。

中国的宣战理由很直接:中国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盟国。

当时,主战场在远东地区。

与德军的打法非常相似,中国陆军在跨过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之后,立即投入了以装甲兵为核心的大兵团,在广袤的远东平原上发动了大纵深进攻,第一个二十四小时之内投入的兵力就多达二百五十万,其中包括十二个装甲师与四个坦克师,动用了近四千辆坦克、一万二千门火炮与五千多架作战飞机。

可以说,在装甲作战上,中国陆军一直在向德军学习,而且学得非常到位。

对远东地区的俄军来说,这显然不是好事。

要知道,俄军的主力全部在欧洲战场上,当时在远东地区,俄军正规部队的总兵力不到一百五十万,此外还有大约两百万没有武装起来的预备役部队与民兵,而且没有一支像样的装甲部队。

更重要的是,红俄远东地区的人口并不多,因此可供征兆的壮年男性也不多。

大战爆发前,红俄的人口总量突破了一亿,并且在大战爆发的时候达到了一点三亿,是仅次于中国与美国,全球人口第三多的国家(印度还没有。问题是,红俄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集中在乌拉尔山以西的欧洲地区,在占国土面积百分之八十的西伯利亚、中亚与远东地区仅有百分之二十的人口,而其中远东地区的人口仅占百分之八,也就是大约有一千万左右。

在极端情况下,这一千万人里,最多只有四百万能够服役。

要知道,这是极端情况,即把所有年龄在十四岁到六十岁之间的男性,以及十六岁到五十五岁之间的女性全都算上。

显然,极端情况根本不可能出现。

理论上讲,俄军能在远东地区的居民中征召两百万军人就非常不错了。

事实上,在中俄开战前,红俄就这么做了。

一九四一年初,布尔什维克政府就下达了一道命令,即所有适龄人员都得登记备案成为预备役军人或者民兵。

也就是说,红俄已经动员了远东地区的所有适龄人员。

显然,与队相比,这点兵力根本算不了什么。

要知道,中国陆军在远东战场上准备投入四百万兵力,即以雷霆之势,迅速扫荡整个远东地区,然后把主战场转向西伯利亚与中亚,争取以最快的速度,打垮俄军在亚洲地区的所有军队。

当然,这套进攻战略,也与地理环境有关。

如果仅考虑大陆战场,中国陆军应该首先在中亚用兵,即争取尽快打通与德军的地面交通线,争取在里海沿岸地区与德军会师。虽然这条交通线的意义并不大,主要是中亚地区没有贯通的铁路,即便是公路也非常简陋,而中德间巨大的物资往来,显然不可能依靠几条简易公路。但是从政治、军事、外交上讲,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,因为这能让中德战区连成一片。对打击俄军的士气来说,同样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,因为只要中德会师,就等于对红俄实现了战略包围。

问题是,对中国来说,远东地区的价值更大。

即便不考虑远东地区的资源,也得考虑远东地区的战略位置,即红俄的远东地区直接面向北太平洋。

对于即将到来的中美太平洋战争来说,能否控制远东地区有着很大的影响。

比如,在控制了远东地区之后,队可以向勘察加半岛派遣一支航空兵,对阿留申群岛与阿拉斯加的美军机场构成威胁。又比如,利用部署在千岛群岛、库叶岛上的航空兵能够增强对日战略封锁。再比如,通过部署在远东沿海地区的航空兵,能够轰炸日本本土北部地区。

当然,这也与中国的历史有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