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章 重工业(1 / 2)

帝国风云 闪烁 1831 字 1个月前

在很多人眼里,冯承乾是个伟大的战略家与天才的军事家。

只是,在其他方面,冯承乾的才能都不在人下。

比如,在经济建设上,冯承乾做出的贡献就丝毫不亚于创建〖中〗国海军、收复东北与统一全国。

最突出的,就是在两年干俄战争期间,冯承乾为〖中〗国工业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。

一九二零年八月,吴铁生还在积极向西北进军的时候,冯承乾就通过宋靖国,邀请了数十家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企业代表来到北京,开出了一个让企业家不能拒绝的条件,即共同垄断干俄战争的军需供应。

到年底,已有二十七家德意志第二帝国企业与〖中〗国政府签署了协议。

虽然莓份协议的内容都不一样,但是大致相似,即〖中〗国政府为这些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企业提供在华投资、发展的一切便利条件,而企业则要尽全力争取来自八个干俄国家的军事订单,并且在〖中〗国建立工厂进行生产。

企业家都知道,战争是最大的财富源泉。

更何况,这是一场由八个主要工业国挑起与发动的战争。

此外,〖中〗国拥有地理位置上的优势,因此与〖中〗国政府合作,能够最大限度的替企业实现利益。

到一九二二年初,干俄战争结束时,二十七家德国企业在华建立了上百座工厂,雇佣了近三十万名工人,生产的物资不但供应了八国联军,还返销到德意志第二帝国、美国、甚至是英法等国。

当然,〖中〗国政府也是这些企业的大客户。

只不过,有一点不能忽略。

这就是,按照〖中〗国政府出台的规定,任何外资企业在华投资建厂,都至少要与一家〖中〗国本土企业合作,而且〖中〗国本土企业所占股份不得低于百分之五十。也就是说,那一百多座工厂中,有一半以上的股份属于〖中〗国的民族企业。如此一来,大批〖中〗国民族企业在这场战争中捞到了第一桶金。

当然,精明的不仅仅是德国企业家。

在德企大举进军〖中〗国市场的时候,美国、英国、法国、意大利等国企业也不敢落后,甚至连〖日〗本企业也想分上一羹。

两年间,西方企业在华开办的工厂就达到子近三百家。

这是个什么感念?

在一九一八年到一九二零年底的三年间,外资企业在华开办的工厂,总共不到一百家!

如果以开办工厂的速度为准,那么这两年的发展,相当于以往九年。

要是算上其他因素,这两年间取得的成就,恐怕相当于平常情况下十年、甚至二十年。

当时,〖中〗国获得的不仅仅是大批工厂,还获得了其他好处。比如,在这些工厂里劳作的工人超过了一百万,算上民族企业、手工作坊的工人,〖中〗国的工人队伍达到五百万,总量甚至超过了荷兰、西班牙与意大利。

工人队伍发展壮大,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国民素质整体提升。

要知道,产业工人都受过基本教育,哪怕是成年后的教育,才能掌握劳动技能,而教育本身就能提高人的素质。

二十年后,这些工人将是中华民族最强大的动力源泉。

此外,还有一个让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的好处。

这就是,通过与外资企业合作,〖中〗国工业的技术水准大幅度提高,以制造业为代表的重工业得到了大幅度提升。

在此之前,〖中〗国工业的核心是纺织业等轻工业。

说白了,轻工业的技术含量非常低,而且对国家、特别是军事实力的贡献很有限,任何一个强大的国家,都不可能靠轻工业起家。即便是当年的英国,也是利再由重工业支撑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其他国家的国门,才让强大的轻工业获得了发挥的机会,从而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的关键一步。

因为国际环境已经大不相同,所以〖中〗国不可能走英国的发展道路。

对〖中〗国来说,首先就应该把重工业搞起来。

事实上,这也是冯承乾一直强调的重点。

问题是,发展重工业,除了需要巨额投资,还需要先进技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