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27节(1 / 2)

下九流:师爷、衙差、升秤、媒婆、走卒、时妖、盗、窃、娼。

五行:车行、船行、店铺行、脚行、衙役行。

八作:金匠、银匠、铜匠、铁匠、锡匠、木匠、瓦匠、石匠。

而很早以前的权贵阶级分出这样的九流来,其实就是为了保持他们权贵阶层的高高在上,一些特别的权利。

越绣宁最看不惯的就是对下九流的界定。衙差捕快是直接面对老百姓的,百姓们有什么冤屈争吵,需要官府做主的,都要和衙差捕快打交道,将这些人定为下九流,直接将他们排除到了正常阶层范围之外,实在叫人难以理解。

还有生称、走卒甚至媒婆,虽然这些行业必然是有不好的人,有浑水摸鱼的,也有坑蒙拐骗的,但就因为这些人而将整个行业都给定位下九流,这就等于将一些最底层百姓们能够取得的职业定为下贱的职业,天然的就被看不起。

为此权贵阶级还定出了很多的制度,限制这些职业。

越绣宁就是将这些限制全部取消。

不用说了,大臣们一开始又是目瞪口呆,然后全都愤慨,如邓荣生、高北辰这样的,虽然心中也不以为然,觉着皇后有时候真的是想一出是一出,净做些莫名其妙的事情。

但有些就忍耐不住了,跳出来反对。

大臣们反对,越绣宁是早有准备。因为能进入金銮殿这个殿堂的人,全都是权贵阶级,他们就是大周朝里最有权势的一群人。所以他们必然是会反对消除这些阶层,他们需要保持他们至高无上的身份,一些特有的特权。

“娘娘!此举万万不可啊!三教九流自古皆然,圣人曾经说过……”一个看起来挺年轻的官员从最后面出来了,大声喊着跪下。

越绣宁便道:“圣人说过什么?”

打断了那个人的叫声。

皇后的声音有些严厉,那个人一愣,正要开口,早有另一个四十来岁的官员从文臣班中出来,惊得面色如土的磕头:“臣失职!臣没有管好下属。”

出来的是户部尚书。

越绣宁就道:“这是你户部的人?”

户部尚书还没来得及说话,那个跪在后面的年轻人又大声道:“臣乃是新晋户部主事宋毓堂!”

一副行不改名坐不改姓,光明正大堂堂正正的样子。

越绣宁蹙眉:“宋毓堂?”

邓荣生眼珠子转了转,也跟着出班:“启奏皇后娘娘,这位是前年科举进士,高中了二甲第六名,乃是集贤苑大学士宋睿的嫡长曾孙。”说到这里顿了顿,才道:“确实是贤儒世家出身啊,一举高中。”

都御史吴泽低着头站在人群中,听见邓荣生最后一句话,差点没忍住‘噗’的笑出来。

宋毓堂太嫩了,太嫩太嫩。

老臣们都谨慎着,没人马上跳出来说什么,这位宋毓堂算什么居然如此的沉不住气?上朝的全都是三品以上官职的官员们,户部这几天主事郎中的站在朝堂后面,也是因为他们户部有几笔账要跟皇后娘娘算清楚,所以叫他们站在后面的,现如今这个宋毓堂不知道天高地厚的,对于朝上议论的国事也敢随便出声参与讨论?

何况还是如此的叫嚣,声音太大已经引起皇后娘娘的厌恶了。

不知好歹。

吴泽心里想着。

宋睿年纪大了不上朝,学生于编修品级不够也不上朝。朝上跟宋睿有关系的,也都是些拐弯抹角的,这些人暂时都没出来,冷眼看着这位宋毓堂要如何。

第1148章想要表现

越绣宁听了邓荣生的介绍之后,就如同邓荣生初次听到了这位宋毓堂的身份后一样,恍然大悟了。

前镇国公被夺爵贬为庶人,跟着一起成为庶人的就有宋睿的曾孙女,这么算起来,就是这位宋毓堂的亲姐姐。

“启禀皇后娘娘,臣认为……”宋毓堂重新开始表达自己的观点,当然,这一次声音小了点,因为已经控制住情绪了,没有刚刚猛地听见那么火冒三丈了。

同时,当然也是因为看见了几位大臣说话的腔调。宋毓堂年轻冒进,但也不至于是傻子,皇后的反感,户部尚书的紧张,兵部尚书的老奸巨猾,他都感觉到了,知道应该控制自己的声量。

不过,他前面一句的表现已经是他今天所有的表现了。身为他的顶头上司,户部尚书是绝对不会在允许他说话的了。

因此宋毓堂刚说了半句,户部尚书已经回头厉声斥责道:“你还敢妄言!胆大妄为的家伙,不知道天高地厚,在皇后娘娘面前高呼小叫,胡言乱语!也不看看有没有你说话的份。”

说着向上磕头:“请娘娘下旨,将宋毓堂拖出去廷仗!臣管教不严,愿领责罚。”

皇后半天没说话。

宋毓堂就算是胆子再大,被顶头上司一再的呵斥,现在也不敢说什么了,磕头伏地。

金銮殿上于是安安静静的。原本那些准备开口反对的,被半路杀出来的愣头青宋毓堂给破坏了,谁也不会现在站出来,说出和宋毓堂一样观点的言辞了。

所以,不但是邓荣生这些人心里冷笑,就连和宋睿或者以前的镇国公,甚至于以前的安国公有关系的,隐隐站在宋睿这边的人,心里都摇头。

年轻冒进,不知道天高地厚。

越绣宁等大臣们都战战兢兢起来了,这才冷冷的开口:“设立官塾让百姓们读书,这是国策。读过书才有学识,看得懂书籍,明理,为朝廷科举选拔官员打基础。皇上才能够唯才是举不问出身。”

她冷冷的扫着大臣们:“你们所有的人能站在这里,全都是因为你们读了书考了科举,才能晋身仕途的,可见,你们所有人都知道读书识字的重要。同样,你们心里也清楚的很,对一些所谓的下九流行业的限制,是为了什么。”

“朝廷里人才多了,自然会建议很多开明的政策,兴盛九州,富裕百姓,安居乐业生活富足,奠基我大周朝的千年盛世。皇上定下这个国策,本意就是如此,如今正是按照此等国策深入规划,将一些不合理的制度剔除,方便的依然是用人唯才。”

说到这里,又停顿了半天,才冷冷的问道:“你们谁还有意见?”

大臣们哪里还敢有意见?

皇后娘娘一顶顶的大帽子扣着,谁要是有意见,就成了不尊圣旨违抗国策了,再要是多说两句,说不定祸国殃民的帽子都要扣下来了。

现在大臣们心里才恍然大悟了。皇上和皇后这是设了个局啊,之前修建官塾,没人反对,因为大家谁都没想到这跟自己有什么关系,碍不着自己什么事,皇上又想做这件事,那么大臣们自然是不会反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