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05章 朕已经迫不及待了!(1 / 2)

唐朝好地主 木子蓝色 1781 字 1个月前

贞观四年,五月。

汉京,御书房。

皇帝手捧着刚从东南琉求送来的奏章,仔细的阅读着。这是太师、越王李超送来的奏折,李超离京之后,基本上每十天一道奏折,这是李世民与他的约定。让他到了地方,多上奏与他,积极参与朝堂军国大事的商议,哪怕没有大事,谈谈地方见闻,说说新政推行情况也好。

不过几个月来,李超确实很少会谈及朝廷的军政大事,他的奏章写的更多的还是每到一地的见闻,谈及新政推行后的变化,百姓们的反应,工商的兴旺等等。

偶尔还会间夹一两个地方的风俗趣闻等等,十分有意思。

李世民很喜欢看李超的这些奏章,倒像是看一篇篇游记,读的是地理趣闻。这些奏章看完后,他一般都会转给太子看。

只不过今天这奏章,却与往常不太一样。

奏章里谈了些琉求岛上山夷们的情况,然后李超奏请在琉求开设孔子学院,向山夷们传播教授汉话汉字,传播华夏文化。李超还上奏,请求加封孔子为王。

孔子去世之后,历代帝王不断追封追谥。

汉时起,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。儒家从此在历朝,都成为治国之教。

西汉平帝追封孔为为“褒成宣尼公”,“褒成”是国名,“宣尼”是谥号,“公”是爵位。

北魏太和十六年,孝文帝元宏称孔子为“文圣尼父”。“文圣”是尊号,“尼父”是敬称。

北周大象二年,静帝宇文衍追封孔子为“邹国公”,“邹”是国名,“公”是爵位。

隋开皇元年,文帝杨坚称孔子为“先师尼父”;

师,公,父,对孔子的追封追谥不断。

大唐立国之后,还没有追封追谥过,李超认为大唐也应当追封追谥,而且应当规格更高。

“臣奏请追封孔子为文宣王,加尊号大成至圣文宣王,赠太师。”

李超的这个追封追谥规格,可以说是历代以来最高了。

文宣是谥号,王是爵位,大成至圣是尊号,太师是官位。比起前几朝的公爵,王爵当然更高。

并追封孔子上五代为王。

孔庙祭祀文宣王和四配十二哲和三十六先贤。

原先只有十哲,还没有四配,李超提议加入四配,并在十哲中补入两位孔子弟子,成为十二哲。

孔子四大弟子皆封圣,颜渊﹑子思﹑曾参﹑孟轲。

复圣——颜子、宗圣——曾子、述圣——子思子、亚圣——孟子。

颜回加封兖国公,曾参加封为成国公,孔伋加封为沂国公,孟轲加封为邹国公。

孔庙祭祀文宣王孔子,并配祀四圣十二哲三十六贤。

历代尊儒,儒家推行教化,对于皇权的巩固是很有帮助的,李世民深知这一点。李超这个时候上的这道奏折,让他很是高兴。

大唐立国已经十年,十年来也是历经坎坷,风雨不断。如今也终于是内外皆平,正是偃武修文的好时机,这个时候大加追封追谥儒家先贤们,对于大唐的统治稳固也是大有作用的。

李超提出的在那些羁糜之地,设立孔子学院,推行儒家教育,推广华夏文化,这些也很有道理。

“朕此前怎么没有想到呢?”李世民放下奏章不免有些叹惜。每次李超上的一些重要奏章,他看过后,总觉得这正是自己想要的,可偏偏自己却就没有先想到。

“王承恩。”

“臣在。”立在一边一直没有半点动静的王承恩立即应声。

李世民身子后靠,换了个舒服的姿势靠在椅背上,“文远到琉求应当也有段时间了吧?”

“回陛下,越王四月初攻下辽东卑沙城,随即扬帆南下到达琉求,算算时间,到琉求也差不多快一个月了。”

李世民点了点头,“朕当初对这个琉求倒是没怎么了解,没想到琉求原来是如此一个大岛,据说岛上山夷有数十万,其地南北两千里?”